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意手指游戏实践研究》
理 论 学 习 摘 记
资料来源 | 题目 | 作者 | [法]德布雷 | |
书名 | 儿童心理学
| 版别 | ||
报刊名 | 期次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孩子除了在神经心理或大脑方面有所发育外,还在另外两个方面上逐渐发展,即智力和情感。用园丁的话来打个比方,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就像两查棵秧苗,一开始,两根茎从秧苗的腐殖土里钻出来,承载着希望,在一个紧密的螺旋体上盘旋成长,法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德布雷-利藏(Pierre DebrayRitzen)在《生命的叶脉》(1967)中将这个螺旋体叫作人的本能—智力螺旋。一方面,智力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本能和情感条件反射也渐渐建立起来。该螺旋的发展将决定孩子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尚为成型,因此可塑性很强。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孩子的行为更具信心,将渐渐成形为一个更加稳定的性格(caractère,性格一词词源意思为印刷字码,被雕刻的符号)。在青少年时期,智力和情感这两方面亲身经历的独特的混合物将形成人们所说的人格。 因此,少年个体中包含智力和情感两个方面的特征,前者产生智力能力,后者通过内部驱动力支配着他们的意向和欲望,这种意向和欲望用于满足基本和内心的需求,经常是不假思索和非语言表述的。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是很独特的,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殊的表现。 人,不论他是否情愿,都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并不意味着牺牲个人的自由,而意味着人要被社会化。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一般被认为已经学会了集体共处。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在行为举止中证明他们知道集体生活的便利与约束。他们必须遵守共同生活的规矩,有礼貌,尊重他人及他人的物品。上完幼儿园的孩子(或者少数刚入托的儿童)真的有能力开始社会生活吗?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从传统意义上讲,孩子在6岁之前的理智与情感都是以自我中心主义为主,它会妨碍儿童进行现实的社会交往。然而,从婴儿到考进大学的高材生,社会生活的基础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 |||
体 会 | 幼儿园的教员们通过对儿童进行群体性观察,将儿童分成以下几类: ◎ 支配型:非常活跃、不拘束的孩子。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当“明星”、当主角,并且也有能力争取到这个地位。不过他们也知道跟别人要或给别人东西。 ◎ 挑衅型:这些孩子也具有控制欲,但大部分表现为粗暴地抢夺他人的玩具。 ◎ 善变型:这类孩子变化无常,他们希望支配别人,但有的时候通过友善的方式,有的时候却通过暴力。 ◎ 胆怯被动型:他们经常哭,不参加游戏,不愿意跟别人较量。 ◎ 挑衅被动型:他们完全不参与交流,莫名其妙地表现出挑衅的态度。 ◎ 友善被动型:他们不喜欢竞争,对人友善,很少挑衅。 ◎ 还有一小部分儿童已经开始尝试进行社会交往,但却被其他人误解。 这些被观察到的类型看似与各自母亲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很明显,在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天性。胆小和焦虑的孩子更加依赖母亲,而有支配欲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看起来更加独立自主。 |
摘抄人王文娟 日期2018年5月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意手指游戏实践研究》
理 论 学 习 摘 记
资料来源 | 题目 | 让孩子挥舞着他们想象的翅膀 | 作者 | 毛华平 |
书名 | 孩子的第一本想象力训练书 | 版别 | ||
报刊名 | 期次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想象是一种本能,这是一种自然力量,但每个孩子想象力的丰富程度不同。我们不仅要允许孩子无意识地去想象,还要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去想象,尤其是有意识地创造性地想象。例如字母“O”,也许有的孩子仅仅认为它还可以是数字“0”,但有的孩子却可以把它想象成太阳,足球、鸟蛋等等一切圆形的东西,谁的想象力更丰富,谁的世界就更精彩。 任何一个问题,不要期待孩子给你意料之中的答案,不要愕然孩子无厘头的想法,要鼓励孩子们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甚至是标新立异,哪怕是极其荒唐的想法,因为,想象力就是孩子腾飞的翅膀,而鼓励孩子去想象,就是为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孩子挥舞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飞翔…… 1.鼓励孩子充满想象力的语言。 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是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达他的想象,如果孩子的想象仅仅停留在想象,不说也不做,想象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孩子表达出他的想象:“他的眼睫毛真长,像毛驴的眼睫毛一样长。”也许这个想象不是那么优美,但也应该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语言。2.支持孩子充满想象力的行为。 孩子的很多行为也充满了想象力,例如孩子画了一幅“四不像”的画,COSPLAY了一个怪异的装扮,做了一个未完工的手工,也许孩子的这些行为是这么的幼稚、荒唐、可笑,也要支持孩子的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行为,因为这些看似离谱的想象,正在变成助孩子腾飞的双翼,助他越飞越高。 | |||
体 会 | 对于初涉人世的孩子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那样陌生、新鲜和神秘,他们会用稚嫩的眼睛观察世界,会用看似幼稚的思维来想想。孩子们总是爱问“为什么,是什么”,而这恰恰正是他运用想象力的时刻。他们的想象力就像一块可塑性很强的橡皮泥一样,可以任意调整、延深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探索意识,了解知识。所以,对于那些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孩子,身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保持一份宽容,莫将这份宝贵的想象力扼杀。 当然,单纯的宽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想象力的小爱迪生,是充满好奇感的小瓦特,是充满奇思妙想的皮皮鲁! |
摘抄人王文娟 日期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