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思维中的手指游戏
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幼儿园 董青燕 邮编:213114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也应该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而我园的一大特色手指游戏就很好地结合了课程与游戏。
正文:
游戏的种类有很多种,要结合每次活动的实际情况和要达到的目的去引发,我们东青幼儿园的手指游戏课程已经是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一方面已经肯定了手指游戏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这个课题已经出来了,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努力研究,不能依葫芦画瓢没有创新。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手指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也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手指游戏本就是让课程游戏化的一种课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在不断开展手指游戏课程中前进呢?我的想法是如下几点:
一、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幼儿的兴趣相关联的
手指游戏是一门课程,同时从这门课程中还生成了好几种游戏方式,比如说我们幼儿园的各种游戏场馆,其中拼图馆和手套馆就是从手指游戏的手型出发,拼图馆内有很多手型的拼图,幼儿需要先通过观察,尝试才能有机会拼出正确的图形,而图形成型或者快成型时,小朋友们一定是充满自信心和骄傲感的,他内心要先有手型才能去完成,小朋友们是对这个很感兴趣的,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干涉与指导,他们很棒,自己完全能完成!而手套馆内,小朋友通过手套粘贴成型,加上简单的装饰,就完成了一个个的不同手型演变出来的物品或动物,里面大部分形象都是小朋友自己尝试装饰出来的,很多小朋友都能随手就做出好几种,这也是要在对手型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来的,我们老师也不需要过多的干涉,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为什么能这样,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没有被迫,没有完成任务的感觉。
二、游戏应该与幼儿的行为相关联
上楼和下楼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孩子们也不例外。《上楼和下楼》的儿歌部分,用绕口令的形式真实展现了忙忙碌碌上楼下楼的情景。其中,蕴含着安全教育的因素,教育幼儿上下楼梯不推不挤,注意安全,颇具意义与价值。像这样的手指游戏也有很多,比如《滑滑梯》,滑滑梯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纲要》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幼儿有了滑滑梯的经验后,再学习这首儿歌,可以引导幼儿正确、安全的滑滑梯。《讲卫生》、《搭积木》这些也都是与幼儿行为相关联的。这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儿歌,首先幼儿们比较熟悉,然后他们自己设计时候会比较有模仿性,他们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三、游戏应该与幼儿的主动、自发相关联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事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 ,凡事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只有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随着手指游戏经验的日益积累,我们鼓励幼儿尝试利用一些基本手型,架构属于自己的手指游戏《一个电话耳边响》,这首儿歌里面出现了电话、大象、秋千、桌子、高楼、太空、火箭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大班幼儿见过的,我们一开始先可以设计看图片设计动作,小朋友们很喜欢自己去想一些动作来表示,更喜欢自己的动作被大家认可,然后大家一起学习,所以他们会很认真的去想动作,拓展幼儿思维力,想象力,更让幼儿体验到前一手型巧妙转变成后一手型的奇妙之处。要说这首儿歌的原因是,小朋友能在动作变化中去体验手指的神奇,主要是这首儿歌的表述方式用了顶真手法,小朋友们朗读起来比较有节奏,也方便记忆,然后这首儿歌是前后呼应,有足够的时间去转变手型,如此多的手指动作去模仿物品,是有一定难度,然后再进行轻松转变也不是那么简单,不过在儿歌熟练后,小朋友的动作也基本有型了,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创作的动作中去完成这一首儿歌。然后大家进行分享,合作。
手指游戏不仅仅只是手指去完成的游戏课程,它是多样化的,比如《手指爬树》这个手指游戏可以让孩子不断从自身和他人“爬树”的过程中,体验从头玩到脚的快乐。而手指游戏《龟兔赛跑》、《两只小象》等是要通过桌面来完成的游戏课程,还有《小鸟小鸟》还可以用翻绳来完成。任何游戏都有内容,任何游戏也都有形式,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因此,幼儿的游戏,是幼儿参与课程“设计”的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