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手指游戏《猜一猜,什么牛?》课堂实录
东青幼儿园
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基于大班孩子喜欢“猜谜语”这一兴趣点而设计的。活动目标为:1.借助猜谜语的形式理解儿歌,知道天牛、蜗牛、水牛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够有节奏诵读儿歌。2.巩固“小舞花”、“响指”等指法;大胆尝试简单创编。3.在风趣的语言和多变的动作中体验游戏的快乐。此活动,还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子白板,激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以下是本活动的课堂实录:
老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汉字宝宝,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幼儿:牛。
老师:答对了!小朋友们,你们连汉字都认识,真是厉害。
老师:关于这个“牛”,还有很多的谜语呢?一起来猜一猜,怎么样?
幼儿:好!
老师:边出示谜面图片,边诵读谜面“树上有只牛,会飞的牛,猜一猜什么牛?”
幼儿1:我猜是飞牛。
老师:答案很接近哦,再想一想。
幼儿2:我猜是犀牛。
老师:犀牛,会飞吗?
幼儿3:我猜是蜗牛。
老师:蜗牛,有翅膀吗?
老师:到底是什么你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随后揭示谜底。)
老师:是什么牛?小呀小天牛。
幼儿:跟读“小呀小天牛”。
幼儿、老师:根据第一段图谱,共同诵读“树上有只牛,会飞的牛,猜一猜什么牛?小呀小天牛”。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猜第二个谜语(揭示图片)“地上有只牛,会爬的牛哎!猜一猜,什么牛?”
幼儿1:小蜗牛。
幼儿2:小蜗牛。
老师:小朋友都猜是小蜗牛,到底是不是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小蜗牛!我才对罗!
幼儿、老师:根据第二段图谱,共同诵读“地上有只牛,会爬的牛哎!猜一猜,什么牛?小呀小蜗牛。”
老师:接下来的这个谜语,请小朋友来编,编好后给客人老师猜。好不好!
幼儿:好!
老师:请大家找个好朋友,一起编一编。
(幼幼合作,编谜。)
老师:编好了吗?谁来请客人老师猜?
幼儿1:水里有只牛,会游的牛,是什么牛?
客人老师1:水牛。
幼儿2:水里有只牛,会游泳的牛哎,猜一猜什么牛?
客人老师2:水牛。
老师:客人老师都说是水牛,小朋友你们同意吗?
幼儿:同意。
老师:到底是不是呢?(揭示谜底)
幼儿:是
老师:边指图边说“大呀大水牛!”
幼儿:大呀大水牛。
幼儿、老师:根据第二段图谱,共同诵读“水里有只牛,会游泳的牛哎,猜一猜什么牛?大呀大水牛。”
老师:这三个谜语连起来就是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看着图,说一说。
幼儿:诵读儿歌。
老师:现在,我们玩个游戏“我说你猜”老师说谜底,你们说答案。好不好?
幼儿:好!
……
老师:这么好听的儿歌还没有名字呢?给它起个名字吧!
幼儿1:猜一猜。
幼儿2:猜一猜是什么
幼儿3:什么牛
老师:我们就叫它《猜一猜,什么牛?》怎么样?
幼儿:好!
老师:小朋友真厉害,猜谜已经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会用小手做出“牛”的动作吗?
幼儿:
老师:树上有只牛呢?
幼儿:
老师:地上有只牛呢?
幼儿:
老师:水里有只牛呢?
幼儿:
老师:现在,我报什么,你们就做什么动作,好吗?
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做“树上有只牛,地上有只牛,天上有只牛”等动作。
老师:会飞的、会爬的、会游的,我们都用同一个动作表示。
(幼儿跟学。)
老师:猜一猜什么牛的动作,该怎么做呢?小朋友自己编一编。
(幼儿尝试,后逐个示范)
根据,师幼共同的探索,整合成完整的手指游戏,随后共同表演。
老师: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表演给客人老师看看。
老师:小朋友,这里还有一个汉字宝宝,你们认识吗?
幼儿:认识,“猫”
老师:关于猫的谜语,你们会编吗?请大家看着图一起编一编。
(幼儿编谜)
老师:这又可以创造成一个新的手指游戏,下次我们一起试一试。行不行?
幼儿:行!
【点评】
本次活动,在准备上,运用了电子白板技术,借助拉幕、遮挡等功能在增强活动趣味性的同时,为孩子的想象留下了悬念。
活动一开始,老师就“投孩子们所好”,接连用两个谜语引起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第三个谜底揭示之前,借助孩子们前期积累的经验,通过给客人老师猜谜的形式,让孩子们品尝了师幼互动的和谐、平等与快乐。接二连三的猜谜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不停转动,更为儿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手指游戏活动注重的是“语言和动作的同步发展”。有节奏地诵读儿歌,是本次活动的一大重点,为此,老师采用你问我猜、打节奏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积累诵读经验。
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探索意识、创造性与日俱增,为此,老师设计了“创编”环节,让幼儿结合已有的手指游戏经验,根据活动本身的需要,创造了“树上的牛、地上的牛、水里的牛”等多个手指动作,在生生互动、师幼互动中完成了手指游戏的学习。
为了给孩子们的学习留下“意犹未尽”的结尾,老师借助另外一个形象“猫”,提供和“牛”同样的场景,让幼儿自己架构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