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手指游戏《过年》课堂实录
东青幼儿园
设计思路:
这则手指游戏取材于一则过年谚语,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这段时间人们的活动,更道出了孩子们对于“过年”的期盼。
整个活动的动作部分设计比较优美,特别是“二十三到三十”这一长串数字的演示,在数与数之间都加入了“翻转”的动作,不仅考虑到了大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更为整个手指游戏平添了些许美感。
以下是本活动的课堂实录:
老师:小朋友好!
幼儿:老师好!
老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这是放鞭炮的声音。
老师: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放鞭炮?
幼儿:别人结婚的时候会放鞭炮。
老师:喜庆的日子,要放鞭炮庆祝一下。
幼儿:苏果超市开业了,会放鞭炮。
老师:恩,祝福开业大吉、生意兴隆。
幼儿:过年的时候,我爸爸和爷爷也会放鞭炮。
老师:是的,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辞旧迎新。
老师:前段时间,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我们南方和北方不同的过年习俗。这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呢?谁来介绍一下?
幼儿:北方人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南方人,吃的是菜。
老师:不错的发现,还有吗?
幼儿:会贴春联。
老师:这个南方、北方都一样哦!
幼儿:我爸爸说北方人过年敲锣打鼓,可热闹啦!
幼儿:我们这里会放漂亮的烟花。
老师: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棒!关于北方人过年还有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老师:你听到了什么?
(出示九分格,引发幼儿强烈的记忆)
幼儿:我听到了蒸馒头、去买肉
老师:什么时候蒸馒头?什么时候去买肉?再想一想。
幼儿:我听到了“二十四,扫房子。”
老师:我们一起看看九分格里有没有?
老师:有!真棒!
老师:你能用小手做一做,“二十四,扫房子。”的动作吗?
(一幼儿演示,其他幼儿跟学,最后达成共识)
老师:继续回忆,争取把九分格填满。
幼儿:二十九,蒸馒头。
老师:我们一起问问九分格,有没有?
幼儿:九分格,有没有?
老师、幼儿:有
老师:谁来做一做“二十九,蒸馒头”的动作?
老师:还能记起什么吗?
幼儿:初一初二满街走
老师:走路,我们就用走指表示,一起做一做吧!
老师:九分格还有好多空着呢?我再把这首儿歌念一遍,这次可要仔细听哦!
(幼儿倾听)
老师:这次听仔细了吗?还有什么?
幼儿:二十七,宰公鸡。
老师:你能做做宰公鸡的动作吗?
(幼儿模仿)
老师:这个动作真好,一手做公鸡头,一手做刀,太形象了。大家一起学一学。
老师:九分格马上就要填满了,加油!你还听出了什么?
幼儿:还有“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八,把面发。”
老师:真厉害!现在请小朋友和同伴一起合作,编一编这两个动作。
(幼儿自由结伴创编后上前演示,而后达成统一)
老师:现在九分格终于填满了。老师教你们用小手变个“年”字怎么样?
幼儿:好!
老师:看仔细罗!左手握拳立食指,右手横掌分指后弯曲中指勾指右手食指。像不像?
(幼儿演示年的动作)
老师:现在,老师把诗歌前半部分的动作都编好了,一起来学一学把吧!
老师:现在,让我们看着九分格,把这则好玩的手指游戏一起来做一做吧!
(幼儿集体表演)
老师:接下来,我们玩个动作接龙游戏,老师演示上半句,你们演示下半句,看谁厉害。好不好?
幼儿:好!
(师幼游戏,巩固学习)
老师: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儿歌中出现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些日子里我们都会做一些特别的事情。那外国人又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看西方过年视频,简单了解西方过年习俗。)
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手指游戏?
幼儿:过年。
老师:记得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哦!
【点评】: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最期待的事情,因为过年的时候不仅能享受到愉快的假期,体会父母、长辈的关爱,拿好多好多的压岁钱,更有数不清的美食和好玩的烟花。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认识与记忆越来越清晰。身处在南方的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过年习俗已经非常了解,为了引起他们对各地不同过年习俗的兴趣,而设计此活动,强烈地迎合了大班孩子的好奇心理。
活动从孩子熟悉的话题入手,把孩子一步步带入了北方过年的意境。为了吸引、唤醒孩子们的兴趣,巧妙地设计了“九分格”的模式,让孩子们在“迷宫”式的探索下,不断地强迫自己去记忆,从而在两遍之后便破解了儿歌的后半部分。考虑到此儿歌比较长,采用了分段式的教授,前半部分由教师直接教授,后半部分由幼儿主动架构,这样不仅保障了儿歌的学习效率,更让孩子的成就感永不退减。
对于动作的学习亦采用了儿歌学习的模式,值得惊喜的是,大班的孩子随着手指游戏经验的与日俱增,在自主创造动作上的想法愈来愈突出,创造的“宰公鸡”、“扫房子”等动作,都相当的形象与逼真,为其它动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考虑到“年”的动作比较抽象,孩子们自己可能无法建构,从而采用了“直接教授”的形式。整个手指游戏的动作在教师的教授和孩子的创造下,连成一体,融汇贯通。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环环相扣的中间环节,更要有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尾,所以本活动以“了解西方新年的习俗”为结束,尤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