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时间:2016年4月29日 整理者:阜宁县教育局学前办陈海凤
群组讨论 | 专家解答 |
我们现在很多幼儿园在一日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学习了高瞻课程的计划——做——回忆三个流程,却没有学习高瞻课程中教师头脑中的58条关键经验的,用这些关键经验去观察和判断活动中的幼儿是否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否需要教师的鹰架。 ——叶小红 @叶小红 同意。其实无形中又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包括写新西兰故事(学习故事)。 ——张 晖 张老师,我很喜欢你说“新西兰故事”,当它没有内化成对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有意义的东西时,它就是“新西兰故事”。 ——北京孙莉莉 太同意了!@张晖 有甚者还在搞学习故事比赛,我真不知道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光着脊梁穿西装! ——苏州张春霞 喜欢孙莉莉老师说的“大事件”,请您跟大家再说说吧。 ——殷雅竹 有些地区的"学习故事"比赛,已经沦为编故事大赛了。用别人的课程标准来评价我们的教育质量,有没有穿错鞋子的感觉? ——叶小红 可以介绍,推荐学习都没问题!但如果管理机关把这个作为行政推进,甚至搞什么比赛,那是很糟糕的事情。 ——苏州张春霞 学习故事是新西兰课程的实施策略之一,我们没有用她的课程,文化背景诉求都不一样,做形式就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学习故事的思想、背后的理念值得我们思考。 ——张晖 我们的课程改革阻力有时来自我们自己! ——苏州张春霞 基层一线的老师活的太累!永远被要求做加法,而不做减法! ——张晖 感谢领导体谅一线教师的“疾苦”!其实就是要提高老师们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发现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有的放矢地适时引导……不断提高老师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力…… ——X3海安曲塘镇中心园顾晓梅 问题是学习形式的东西太容易,又能看到成效。 ——苏州张春霞 只为一两个孩子写几篇感人的学习故事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对全体幼儿的评价问题,而为每个幼儿都写,老师有这个精力吗? ——叶小红 @叶小红 嗯,有作秀的嫌疑。 ——X3海安曲塘镇中心园顾晓梅 当然我们要学习人家评价中关注幼儿的闪光点,而不是我们习惯的找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让我们教师更愿意信任孩子,更愿意放手。 ——叶小红
老师要考虑的是,每一天,在幼儿园里,幼儿做什么,教师做什么?如何做,在现有条件下如班生数、活动室的条件、教师的现状等等,逐步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张晖 是的,@张晖 老师,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以断章取义,必须有一个本土化,渐进化的过程。我觉得在没有对“学习故事”做系统的本土化转化实验的情况下就大规模地学习,本来就是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的行为。我去学了,嘿嘿了。 ——北京孙莉莉 今天专家们关于“学习故事”与 孙教授自创的“大事件”的阐述,很值得我们学习!建议反复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X3海安曲塘镇中心园顾晓梅 嘿嘿,我们老师也这么说。我跟他说,这段话读不懂。他说:多读几遍就懂了。我说:还不懂怎么办?他说:那就再多读几遍吧。 ——北京孙莉莉 |
大事件,是我受学习故事启发,自造的一个方法。学习故事的核心在于两点:1.关注幼儿的学习,尤其是个体的学习需要。所谓学习需要,又要做两点判断,就是现有能力和学习意图的判断,所以需要“识别”。2.故事。所谓故事就是一种叙述和对话。叙述的是老师的发现和幼儿的行为,而重点在于由这个故事引发教师和孩子的对话。不是讲了故事就完了,而是将这种个性化的支持性的对话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两个要点,就在那里找故事,编故事,学习故事就毫无意义,甚至成为负担。另外,这种个性化的富于人文关怀的学习故事,在我们当前大多数幼儿园的大班额情况下,很难实现,所以很多老师都只能走走形式。
所以,我就设计了一种观察方式,叫“大事件”。它主要是用来帮助老师发现和识别集体或者小组的学习需求。一个孩子的学习故事不容易发现,一群孩子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很容易被老师发现。而某些老师以往的态度往往是:“干什么呢?回去,该干嘛干嘛去!”当然,这只是少部分老师的态度。大多数老师还是会去关注一下:“你们干什么呢?”但是,说完了也就完了。但是,这种能把一群孩子集合起来的事情,已经具备了学习的多个要素。
它一定是新鲜的,一定是有趣的,一定有1-2个核心人物可以作为同伴学习的引领者的,往往是具有探索价值的,往往是具有交往价值的,否则它也不会把一群孩子聚到一起,而且,它一定是孩子自发的。所以,它往往是生成课程的一个生长点。
不是所有的大事件都能转化成主题,也不是所有的大事件都能转化为全班的行动,但是他们往往是重要的契机。带老师学会发现和识别大事件,我觉得比学习故事容易,又是白描式观察记录的升级。前面老师大量操练的白描记录,很有进步,但是往往不会分析,更不会提出建议。而且,由于白描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行为,很难找到与课程对接的接口。
所以,我就在阜宁实验中,带老师做这方面的,目前看,老师的接受程度还是不错的,欢迎大家看阜宁群的讨论记录。可以看到老师运用“大事件”如何发现选题,转化成课题,慢慢生成主题的思维过程。 ——北京孙莉莉
|
附件:阜宁县幼儿园课程建设群关于“大事件”的讨论整理
阜宁县幼儿园课程建设群关于“大事件”的讨论整理
整理者:公兴中心幼儿园 冯浩
序号 | 问题与观点 | 群组讨论或专家解答 |
1 |
每位老师发现的不同的大事件: 今天我们一起到户外做游戏孩子们对小舞台中的钢管产生了兴趣,起初大部分的孩子只是进行比较单一的旋转,后来有几个孩子使劲的往上爬,可是怎么也爬不上,这时旁边的蔡伟鑫带着大家搬来了木头桩子,大家站在木头桩子上抱着钢管从上面往下滑着,不一会儿就吸引了很多的小朋友呢,最后大家还给游戏取了好听的名字呢,钢管旋转滑滑梯,双击查看原图瞧瞧大家玩得多开心。这是宿迁一个幼儿园发的,大事件。 ——北京孙莉莉 我昨天留的作业,欢迎大家都来说说。 ——北京孙莉莉
| 自己制造声音――我随手从益智区抓了一把豆子(蚕豆,黄豆,绿豆,红豆),让他们说出它们的名字,他们很快说出来了。我提问:怎么让他们发出声音呢?guo说:放在塑料瓶里晃一晃,我找到瓶子,按他说的放进去,他说:声音怎么变大啊?其余幼儿在班级看看,找找,你一句我一句(放在铁盒里,放在奶粉盒里,用力的晃一晃……)讨论放在哪里发出的声音更大,热闹极了。我班幼儿郭卓闻。他是第一个回答问题,并自己抛出一个问题带领其余幼儿寻找答案。 ——胜利路王曼曼 今天故事:午睡时,孩子们纷纷上床了。当我爬到楼梯口发现墙角有小黑的东西在爬,靠近一看是蜘蛛。吓的我惊叫了一声,孩子们听到都向我围了过来问:“老师你怎么了”惊魂未定的我指着墙角,“老师,是蜘蛛”“是蜘蛛”看完都静静站着看蜘蛛爬,爬着爬着。有的躲到了我的身后,有的铺被子睡觉了。mm突然问我“老师,如果它怕到我的被窝里怎么办?”好吧,其实我也很怕,“怎么办好呢?”当我打算请保育老师来帮忙时,yy说“是蜘蛛啊,有什么好怕的,”说完伸手去捉蜘蛛……事后自己反思了很多,感觉自己做了一个反面教材。常跟小朋友说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要有勇气,自己都没办法克服心里问题,就是怕腿多的虫子。 ——实验幼儿园张晔 今天早上,我们班的皋陆小朋友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带了一只小青蛙,旁边的几个小朋友听到后都跑过来看,只见一只小青蛙装在了封好的塑料袋里。这时,王亦从窗台上拿过来一个带孔小盒子说:“我们把它放到这里吧,不然小青蛙会闷死的,旁边的小朋友也都点点头表示同意。 ——施庄中心贾颖 早上集体活动后的自主游戏时间里,我在建构区观察着,不一会儿,妹妹拉着我的手跟我介绍着她们这一组的成品,我看着她们搭的结构,猜想着这一定是个城堡吧,女孩子嘛心里总有个公主梦,“不是城堡不是城堡”,妹妹叫嚷着,我再次细心观察着,有长积木搭成的门,半圆以及圆形积木搭成的花园(平时她们就是这样跟我介绍的),泡沫木板排成的小路……我思考着,这不就是她们平时总爱搭的城堡吗,我不解,追问“那这是什么?”旁边的雨桐着急起来:“这是餐厅啊,今天我们几个人请老师吃自助餐,这里是披萨(圆形积木),这里是取菜的盘子(一排泡沫木板),这里是饮料机(我说的像门一样的长积木,仔细看来她们还用了两块长方形积木放在下面,一个泡沫木板做“杯子”放在长方形积木上)……”我拿起孩子准备的“食物”试吃着并给了反应,孩子们看着我的反应开心极了追问着我还想吃什么,我说想吃的这里面没有啊,“我们可以做”“对的对的老师你想吃什么”我想了想说了个三明治,她们便动起手来,边做边介绍着,三角形积木做面包,半圆积木是鸡蛋,细小的长方形积木是培根,“可是没有生菜怎么办?”妹妹问着,孩子们也互相张望着,似乎在寻找着可以做生菜的材料,一直待在一旁的涵涵说有办法了,只见他一个快步走向班级,拿来了绿色的雪花片扑在上面做生菜,三明治就这样做好了,孩子们“小心”地拿给我让我尝尝,当时拿到手,心里还有种感觉,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三明治。 ——实验园孙亦珺 今天是xkx小朋友的生日,他妈妈买了蛋糕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小朋友们吃着蛋糕就联想到蛋糕是由什么制作而成的,有的说:鸡蛋,有的说:奶油。这时dhy小朋友说:“奶油是由糖和牛奶做出来的。”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蛋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蛋糕上的鲜奶油是怎么做的,还有里面的蛋饼怎么制作出来的。他们问我怎么制作出来的,我答应他们回家上网查一查,明天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并且我发现我们的小朋友现在越来越喜欢找出问题,一起讨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了。 ——施庄中心夏文艳 今天下午,进行水油分离画活动时,zyy小朋友已经完成了第一步—用油画棒构图,开始第二步—用颜料刷底色。只见他没有和往常一样选择用一种颜色,而是在用黄色刷完一半后又选择了蓝色,刷的过程中他不小心把两种颜色混到了一起,并惊讶的发现纸上出现了绿色。他兴奋地告诉周围的同伴“你们看,黄色和蓝色在一起就变成绿色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都被激发出来了,也纷纷去尝试,并发现原来蓝色和红色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黄色和红色在一起会变成橙色。 ——东风路姜黎黎 今天我们将自然角内的小乌龟放在桌子上给小朋友们观察,观察了一会小朋友们纷纷开始了绘画,过了一会我发现几乎都画的是小乌龟的背面。这时,czx对旁边的小朋友说:“看,我画的这个”(他画了一个乌龟爬在另一个乌龟身上)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那我画一个站着的乌龟,它刚刚趴在边上,好像要爬出来”。过了一会我发现他们画出了各种形态的乌龟! ——东风路刘霜艳 在做三明治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看了做三明治的视频,然后和幼儿一起准备实用的配料,在做三明治的前一步,我提问幼儿:“材料都准备好了,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好三明治?”这时xy举手,走到中间边做示范边说:“老师我知道,先拿出一块面包片,然后在上面涂上撒拉酱,再在面包片上放上一块鸡蛋,两块火腿肠,两片黄瓜,最后再拿一块面包片放在上面。也可以在中间放上其他东西,用面包夹起来就行,就可以吃了。”孩子真的很聪明,并不用我做示范她们就可以做出美味的三明治,还说的头头是道。 ——施庄中心费雅静 前段时间带着孩子观察草莓,草莓的叶子很小,还没开花。上周二下午带着孩子们去种植园地里观察草莓,CZS小朋友说:“有的草莓已经有花苞,有的还开花了,叶子也长大了。”其他孩子也好奇的观察草莓叶子上的花纹呢。这周一,我还和他们再去观察草莓时,CZS小朋友兴奋地说:“哇,好多草莓都开花了呢!”其他的小朋友也高兴的抢着说自己的发现,“为什么有的草莓花瓣掉了?它肯定会伤心的”SJH说:“我发现有绿色的小草莓呢,你们快来看”……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提高了,争先恐后的探讨着自己的发现观察中,由于一位小朋友的问题,发展到其他孩子的思维扩散,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讨、探索,让他们自己探讨出结论,孩子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东风路刘洪艳 户外活动――跳树桩,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准备好几张垫子,保护幼儿的安全。开始活动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想尝试,但都不太敢。都在一些秋千、迷宫这些地方玩,这时w他把两张垫子呼啦的放到了一起,虽然我很好奇他接下来会干些什么,然而我只是站在一旁关注着他,他很快的爬到了树桩上、跳了下来。其他幼儿看了很羡慕,有几个胆子比较大的小朋友看了之后都跃跃欲试,很快他们都尝试了。班级里的小朋友都克制不住,纷纷的把跳树桩的活动玩起来了!在这个户外活动中,w带领了其他幼儿一起勇敢的尝试了跳树桩活动。 ——东风路曹建宁 今天下午的纸工活动中,我们剪《红烧鱼》(小班),我讲述了剪时注意要点以及做了安全提醒后,小朋友就一个个的剪起来。zhh第一个完成了,这时她走上来告诉我她旁边的小朋友,没有把鱼从中间对折就直接用胶棒粘上了。我说你发现tsy的错了后,你想帮助她吗?她点头,那你怎么帮助她?她说她告诉她。说完后她走到tsy身边告诉了她,这时一些动作快的幼儿也以完成自己的纸工,他们也都在帮他们旁边的小伙伴看看有没有做错了。一时间好不热闹,我发现有些小朋友他能指出别人的不对之处,自己的其实也没做对。但他们的这种互相检查和帮助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 ——施庄中心陈信兰 我们班级的几个小朋友在玩运动长廊,wsy在玩一根木柱子,他像爬树一样,两只手用力抓住柱子,两只脚交叉着然后用力蹬,废了很大的力气只爬了一点点高,他试了几次还是一样的结果,这时gy就来了,他说:“我爬的肯定比你高,看我的”。gy先爬到了旁边的梯子上,爬了长廊的一半的高度,然后一只手抓住那根柱子,再慢慢的将另一只手和脚移过去,然后带着胜利者的笑容滑了下来。wsy和其他几个小朋友看见了很羡慕,也轮流试着用gy的方法,刚开始尝试的时候还是有点害怕的,但在gy的指导下都能勇敢的爬上去。 ——东风路周静 看,这是我的新的水彩笔,好看吧!是我妈妈才给我买的”李俊毅一大早来就开始和小伙伴们分享介绍起他的新的水彩笔了,“我也有,我是蓝色的,我上面还有印画呢”“我上面有奥特曼呢!”“可我这是新的,看今天才买的”……因为这一盒水彩笔,小朋友们都被吸引过来,争相说这自己的水彩笔,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施庄中心徐凡 晨间活动时,几个孩子选择了很少有孩子选择的跳绳项目,跳了一会儿,我看见CZH和另一个孩子一人拉着绳子的一头,召唤着其他孩子说:“来玩游戏啊”。几个孩子闻声赶来,他们商量了一会儿,绳子中间站着三个孩子,只听CZH喊了一句:“准备,发射!”中间的三个孩子就跑开了。玩过几轮之后,突然谌梓涵大声说:“王老师穿的是绿衣服,那你来当小猪吧。”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玩的是现实版的“愤怒的小鸟”啊!于是,我愉快地加入了孩子们的游戏 ——东风路王玲玲 今天发生的“故事” ——实验园周明星 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走油桶的兴趣非常高。但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走油桶,有几个小朋友还不会站上油桶。这个时候,YXC爬上油桶,并在油桶上站了起来,保持平衡并且熟练的走了起来,边上一直在努力地爬上油桶的小朋友脸上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这个时候YXC来了,他说“上油桶的时候把腰玩下来,把两只脚在慢一点放上去,再慢慢的站起来,一定要慢一点,不能让自己掉下来”。听了YXC的话,YHX慢慢的爬上油桶,不过又掉了下来。YXC这是示范了如何上油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给他看,在边上嘴里一直指导着他,时不时加上手上帮忙的动作。 ——东风路楚连杰 每天班级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孩子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呢,我们班级出现了一位英雄,是什么英雄呢!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中午吃过饭散步的时候,我们来到长廊边散步,走到绿化带旁边的时候,GZP突然停下来,叫小朋友们不要往前,原来他发现了一条蚯蚓,小朋友都上前去看,蚯蚓还在往前爬,由于上午下过雨,小蚯蚓的前面正好有一个小水坑,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马上蚯蚓就要爬到前面的水坑了,怎么办呢!它会游泳吗?会不会淹死?这时候GZP说,我们来帮帮它吧,第一次他找来了一根小树枝,失败了,第二次旁边的小朋友找来了一张树叶还是失败了。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就说,蚯蚓太滑了。眼看蚯蚓就要爬到水坑了,这时候GZP说,让我来帮它吧,只见他勇敢的用手把蚯蚓放进了花园里。这时候,小朋友们为他鼓掌,就这样他成为了班级的大英雄。 ——开发区冉小波 本学期我园添加了磁力片这一桌面游戏,孩子们对这一游戏都十分的感兴趣,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非常的高,刚开始游戏时,孩子们都只是将磁力片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摆放。今天在活动中,只见我班的wzr小朋友将磁力片进行交叉排放,并且摆放的形状也不是统一的,然后只见他用双手从中间交叉处将磁力片提起离开桌面,这时下面的磁力片都有规则的吸在一起,成了一个球体,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也吸引了其他的小朋友,孩子们都模仿起了wzr的玩法,将磁力片拼成了立体图形。大家都玩的不亦乐乎 ——东风路郑洁 |
2 | 问题一:大事件的定义 好,请告诉我,为什么这两个不是我所说的“大事件” 它们和其他人提供的“大事件”有什么不同?不是我要指点,是要大家发现讨论 ——北京孙莉莉
| 是不是不是幼儿发起的活动? ——实验园周明星 我昨天留的作业,是希望大家发现1幼儿发起的,2,对其他人造成影响的
——北京孙莉莉 不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件,简言之,不是通过观察孩子得到的事件,是老师自己"制造"的事件 ——胜利路孙笑笑 我声明,我不是反对集体教学,不是说教师不该和孩子讨论纪律问题。但是,我今天要讨论的是幼儿发起的大事件,而且是有核心人物引发的好极了。所以,大家再去看看其他案例,他们是不是具有了这两个特性呢?六个支架,让大家进行白描观察练习,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写,更不理解为什么。所以我改改,我改成大家去找“大事件”,大家会不会觉得容易一些 ——北京孙莉莉 孙教授,大事件里的两个要素必须要有对吗?而且还要对其他幼儿构成正面的影响,带动其他幼儿一起进行活动。 ——实验园周明 为什么这样容易?因为幼儿的行为很少是孤立进行的,他们总是在和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关系,那些容易被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类“大事件”。我在这里,不讨论“行为解释”,刚刚在你们的发言中,我看到有几位老师特别喜欢点评别人的案例,特别喜欢归因,分析,我觉得够快成职业病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种“点评癖好”。 ——北京孙莉莉 我想问,如果发生的事是对同伴造成负面的影响,我们可否进行提出,解决呢 ——实验园王媛媛 很好,媛媛,负面的也是大事件 不一定必须是正面的 ——北京孙莉莉 好,我来解释为什么给大家留这个作业。我并不是教老师观察的方法,我是想讨论陈良实验和其他老师提出的课程生成的问题。有老师提问,如何在幼儿生活中捕捉主题,我想,今天很多老师都在你们的观察中捕捉到了主题。你们回顾一下刚才的讨论就可以看到。 ——北京孙莉莉 @实验园王媛媛 您说的三个观点,我都在努力的进行中.在玩沙池活动时,lpy小朋友就待在沙池外面挖泥土,我观察一会儿,他还是在挖泥土,我心理不解的想,他可能就喜欢挖泥土,我轻轻的问他“你在干嘛呢?”他答到,“我就在挖泥土”,我说“你把泥土挖出来,是不是准备好玩的物品吗”他说“我就是我挖泥土啊” ——东风路刘洪艳 这些主题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中,接下来的问题是,是不是大事件都可以成为主题呢?当然不是,一个主题是否可以形成,受到主题自身、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个主题是否真的可以被充分展开,值得我们兴师动众的去做,比如我们现在热烈讨论的蚯蚓、蝌蚪、毛豆,都是好的主题,因为他们的伸展性很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一类“自然生长类主题”。 ——北京孙莉莉 我觉得可以让孩子自己分辩在这些事件中,你认为什么是大事件 ——实验园王媛媛 媛媛,我现在讲的是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 ——北京孙莉莉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如果在探索一段时间之后只有部分幼儿仍对这个大事件保有兴趣,那就可以依据我们支架六的弹性时间,交给这部分幼儿进行探索,总之应该尊重幼儿真正的兴趣。 ——东风路曹玥 很好,曹玥,你说到重点了。主题的生成,要有取舍而取舍就在于持续的观察,和提供探索条件。明星。如果我们使用别人给的教材,预成的课程,基本不存在课程建构能力。反之,我们倡导园本课程,班本课程,那么教师就必须具备课程建构能力 ——北京孙莉莉 没错,在取舍以后怎么办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东风路曹玥 所谓有经验的老师,不是能用拍手游戏控制幼儿场面的老师,不是能用小贴纸奖励孩子的老师,不是能用罚站吓唬孩子的老师。这些只是有经验的看管员。他们的一起目的都在于维持秩序,所以简单粗暴的手段最有效。 ——北京孙莉莉 课程建构能力,是能知道哪些“大事件”可以伸展,并能生成? ——施庄中心徐凡 是不是把幼儿自主发现并探究的问题,最后生成课程? ——实验园周明星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是对儿童发展规律了然于胸,能够读懂幼儿的需要,能够提供材料协助幼儿满足需要,能够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老师。他们能快速判断出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发现大事件),能够提供支架让孩子有机会去展开探索(持续观察),能够在孩子兴趣浓厚的时候为他们提出更多挑战(支持和挑战),能够在孩子兴趣衰落或者探索停滞时通过提供新的材料和挑战帮助他们重燃热情,还能在他们有所收获的时候协助他们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北京孙莉莉 |
3 |
问题二:发现大事件后的老师应该如何思考、观察 今天故事:午睡时,孩子们纷纷上床了。当我爬到楼梯口发现墙角有小黑的东西在爬,靠近一看是蜘蛛。吓的我惊叫了一声,孩子们听到都向我围了过来问:“老师你怎么了”惊魂未定的我指着墙角,“老师,是蜘蛛”“是蜘蛛”看完都静静站着看蜘蛛爬,爬着爬着。有的躲到了我的身后,有的铺被子睡觉了。mm突然问我“老师,如果它怕到我的被窝里怎么办?”好吧,其实我也很怕,“怎么办好呢?”当我打算请保育老师来帮忙时,yy说“是蜘蛛啊,有什么好怕的,”说完伸手去捉蜘蛛……事后自己反思了很多,感觉自己做了一个反面教材。常跟小朋友说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要有勇气,自己都没办法克服心里问题,就是怕腿多的虫子。 ——北京孙莉莉
| 我一直在反思,起床后孩子一直在问我为什么会怕蜘蛛 ——实验幼儿园张晔 在这里,遇到蜘蛛不是大事件。老师怕蜘蛛才是大事件。对,你说太对了,张晔 ——北京孙莉莉 教授现在我们都在做一些科学观察,观察之后了解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很浓!我们有点收不起来的感觉! ——郭墅周凤 我们很多时候发现的问题都是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并非幼儿自发的。 ——东风路曹玥 别急,我们先讨论这个蜘蛛恐怖袭击事件,孩子的反应刚好验证了我的猜想,我猜想他们是对“老师怕蜘蛛”这件事感兴趣,而不是对“蜘蛛”感兴趣,所以,如果你对“大事件”判断错误,接下里你可能发展一个认识蜘蛛的课题,那其实不符合幼儿的兴趣 ——北京孙莉莉 但是,如果你发展一个“谁怕什么”的课题,可能就是孩子非常非常感兴趣的 ——北京孙莉莉 我可能会请小朋友去展开调查,互相问答,每个人都去采访4个大人,10个小朋友(任何班级),列出谁怕什么,然后讨论什么是人们最怕的。为什么怕,有哪些故事和原因。有没有人克服了。 ——北京孙莉莉 “看,这是我的新的水彩笔,好看吧!是我妈妈才给我买的”李俊毅一大早来就开始和小伙伴们分享介绍起他的新的水彩笔了,“我也有,我是蓝色的,我上面还有印画呢”“我上面有奥特曼呢!”“可我这是新的,看今天才买的”……因为这一盒水彩笔,小朋友们都被吸引过来,争相说这自己的水彩笔,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北京孙莉莉 这个现象太常见了吧,很多人肯定觉得,这也算大事件吗?它符合我的要求吗?孩子发起的,有核心人物,对他人造成影响,吸引多人参与,显然,它全都符合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大事件”。只是看起来没有那么大啦 ——北京孙莉莉 好,我可以推测出这里面有两个“事件点”,1、我有新的***,2,我的水彩笔有***。 假如我关注的是第一个,那么我的分析是,小朋友的语言发展到了想要去介绍一样东西的水平。我要为他们提供这个机会。所以我打算搞一个每天一分钟的“献宝”活动。每天一个小朋友,带来一样自己的好东西,介绍给大家,并且允许大家分享。 ——北京孙莉莉 假如我关注的是第二个,那么我的分析是,小朋友开始关注细节了,他们能分辨出同样是彩色笔,但是有品牌标志的不同,造型的不同等等。所以我可能就要发展出一个“笔的博物馆”活动,大家都来搜集各种各样的笔,各种品牌,各种功能,好了,到这里,你应该可以发现,只要是幼儿发起的活动(大事件),都有可能发展成课程主题。但是,这只是“有可能”。 ——北京孙莉莉 也许,明天他们被别的事情吸引走了,这个并不是那么吸引他们,这件事就只好放弃了。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笔的品牌和样式可以接触,不具备这样的文化条件和物质条件,也要放弃。 ——北京孙莉莉 但是,今天我们的讨论和思考,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 不是的,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为自己明天的教学提供了至少两种可能。1.我会带几种笔来介绍给小朋友,看看他们会不会对笔感兴趣,2.看他们会不会也来介绍自己的笔给我听。 ——北京孙莉莉 教授,今天早上我在整理桌面材料,烨烨过来问:老师,你怎么穿个坏裤子啊?当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一群孩子乱哄哄的跑来看。有的孩子把嘴巴捂住,哈哈笑;有的孩子说老师裤子真坏了。我被孩子们的天真逗乐,便有意的说:哪里坏啦?烨烨说,有4个洞呀。这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啦 ——实验园李海娜 也许,我只用了10分钟做这件事,但是,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可以判断我是否可以继续提供支架。 ——北京孙莉莉 这就是我们思考的最重要的意义。观察、思考、行动、再观察、再思考、再行动 ——北京孙莉莉 孙教授,你说的推测是不是就可以是观察记录里的措施呢?对教师的建议和措施? ——施庄中心徐凡 我觉得我有必要趁热打铁,明天找个时间跟孩子聊聊,自己最怕什么,先小范围的后来再延伸到周围的人 ——实验幼儿园张晔 这不是讲给徐凡一个人的,这是讲给所有老师的。首先,发现“大事件”(大事件的定义-幼儿发起、有核心人物,影响或者吸引到别人——这个定义本身就具备了可能发展成主题的性质),然后甄别判断孩子到底是被什么吸引,这个吸引他的事件具有什么学习发展的价值,我的客观条件是否允许继续发展下去;然后开始尝试,启发(或者说勾引)孩子去做,观察,发现和确认孩子的真实兴趣;然后逐步展开主题 ——北京孙莉莉 |
4 |
问题三:发现大事件后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哪些支架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刚刚@实验园李海娜 插嘴,打了一个案例。我先说,我认为这是不好的。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倾听,我们自己也应该懂得礼貌。所以批评李海娜。但是,我懒得往前翻了,就用你这个案例了。所以你被批评也值了 ——北京孙莉莉 教授,今天早上我在整理桌面材料,烨烨过来问:老师,你怎么穿个坏裤子啊?当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一群孩子乱哄哄的跑来看。有的孩子把嘴巴捂住,哈哈笑;有的孩子说老师裤子真坏了。我被孩子们的天真逗乐,便有意的说:哪里坏啦?烨烨说,有4个洞呀。这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啦,大家用这个案例作为一个“大事件”来分析一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我们可以尝试做什么,以后如何发展
——北京孙莉莉
| 裤子上面的“洞”感兴趣 ——施庄中心徐凡 老师穿了一条坏掉的裤子 ——沟墩实验嵇心俐 对,没错。肯定是洞啊,难道是别的具体说说 ——北京孙莉莉 裤子上的洞哪里来的? ——胜利路孙笑笑 老师裤子上怎么会有洞 ——沟墩实验曾凤凤 老师为什么会穿坏了的裤子 ——郭墅中心杨倩倩 孩子对老师穿的坏衣服感兴趣 ——实验幼儿园张晔 是不是在哪里勾到了?还是滑滑梯的?还是老师没钱买裤子?老师为什么不去买条新裤子呢? ——胜利路孙笑笑 个性化的设计!跟别人的不一样! ——郭墅周凤 没钱买裤子?坏了,为什么还穿? ——实验园 朱红佳 哈哈哈。还好,你们没有人说艰苦朴素什么的 ——北京孙莉莉 是不是最近"流行"有洞的裤子,我要不要在我的裤子上加几个洞呢?有洞好像也蛮好看的 ——胜利路孙笑笑 可以让她们想想,坏了怎么补救吗? ——实验幼儿园张晔 老师,我妈妈也有一条和你一样的裤子,上面都是洞。 ——新沟实验园 周 浩 是不是老师不知道自己穿了一件坏掉的裤子 ——东风路刘洪艳 如果老师这时候解释裤子上有洞,是因为美,估计孩子们回家后都要把裤子戳几个洞 ——东风路夏蓉 孩子感兴趣的肯定是:老师为什么要穿一条已经坏了的裤子呢? ——新沟实验园 周 浩 好,我们继续。在这个案例里。假如老师捕捉到了孩子眼里的“荒谬”!那么就找到了关键。 什么叫荒谬?荒谬就是不合理。老师有钱,不会买不起裤子,老师讲卫生,很漂亮,不会穿破裤子,可是老师偏偏“不合理”的穿了一条“破裤子”,这就是孩子发问的原因。因为它荒谬,不合理 ——北京孙莉莉 孩子们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没有穿过坏裤子 ——东风路夏蓉 所以,刚刚老师们的判断很好,重点是孩子发现了“不合理” 而“不合理”却是现代艺术的根本,那就是打破常规。 ——北京孙莉莉 孩子应该还会想:难道老师没看到自己的裤子坏了吗 ——沟墩实验储玲娟 我觉的小班孩子想法比较简单,跟生活经验有关。如果是大班孩子我们就可以跟她们说这是一种艺术美 ——实验幼儿园张晔 好极了。说到重点了。原来生活中有很多洞洞,我们可以一起去找洞洞吗?这是小班 原来补剪开,会有洞洞,我们也可以制造洞洞吗?这是中班 原来裤子有洞是一种时尚,洞洞也可以是一种装饰,我们也来制造有洞洞的时装秀,这是大班 ——北京孙莉莉 可是,如果孩子们学老师,认为那就是美,回家后都把裤子剪成了洞洞怎么办呢? ——东风路夏蓉 你们看明白了吗?一个“大事件”,如何发展,要受到幼儿的制约,还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只是随机拿了一个案例,来和大家讨论。并不是说这个案例,或者说并不是以上三个案例都可以发展成主题,也绝不是说我提出的方向都是最好的 ——北京孙莉莉 我们讨论的是可能性,我们讨论的是,主题从哪里来。主题如何经过不断的师幼互动逐步成型,主题有哪些发展方向这才是我昨天留作业的目的 ——北京孙莉莉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希望大家继续发现孩子们的“大事件”,不用交给我,你们可以拿小本本记下来,没事的时候像我们今天这样玩一玩,过过脑子,就好了 ——北京孙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