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们,每天吃饭时,当餐桌上米香四溢,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香喷喷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从稻田里长出来的水稻又是如何变成米饭的?让我们走进米厂看一看吧!
2021年10月25日,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天宁区东青幼儿园的孩子们坐上校车来到了武城米厂。这次参观活动,孩子们近距离了解大米的加工过程,观察比较不同工序的大米的样态。让我们一起跟随孩子的镜头去看一看吧!
孩子们排好队走进生产车间,工人叔叔详细地为孩子们进行讲解,金黄的谷子从地下的大漏斗放进去,然后机器把谷子脱掉外衣,变成白白的米粒了。白白的米粒和粉碎的谷外壳从封闭的圆筒往上面输送,然后分别装在不同的袋子里,封口严实。从烘干—晒干—原粮库—消毒—碾米—色选—半成品包装—化验—包装等,到最后进入成品库,真的是千锤百炼方成精品。
“哇!这些机器好厉害啊!”看着这些精妙机器的工作,孩子们纷纷忍不住拿出了自己带的相机和手机做起了小记者,将这一道道工序记录下来。还有的孩子捧着刚刚加工出来的大米,闻一闻、摸一摸,大米的味道真香呀,原来我们吃的大米要经过这么多步骤才能做出来呀,粮食真是来之不易。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年代,在大部分家庭中,孩子对食物没有了爱惜之心,觉得无论什么食物都是唾手可得的,很少会去思考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是谁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也许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不能理解这些,但通过参观米厂,直观的让孩子知道大米的制作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让孩子体验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孩子们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品德。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相信,经过今天的参观实践活动,孩子们一定能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让勤俭成为一种品行,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用实际行动做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
(撰稿:曹丹丹;审核: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