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家务劳动教育的研究 | 出处 | 网络 |
学习人 | 张洁 | 学习时间 | 2023.12 |
摘录: (一)让“劳动”成“主动” 1.家务劳动游戏化 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组织的基本形式,家务劳动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融入幼儿的日常,转换为劳动启蒙。家务劳动大多是具体的重复性行为,对幼儿来说其本身并不具有吸引力,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以游戏形式开展家务劳动。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小中班幼儿擦桌子、收拾衣物等,体验家务劳动获得的快乐。 2.拓宽家务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增强教育渗透 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许多环节都可以融入家务劳动教育,值日生活动、班级区域活动、主题劳动活动、过渡环节都是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可以整合课程活动,开展家务劳动教育专题活动,增强幼儿的劳动光荣感、劳动幸福感,从而在园里家里、活动前活动后都能保持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劳动”成为“主动”,比如举办“家务小标兵”评选周,动员幼儿自己记录并且相互评价,鼓励幼儿进行家务劳动。 (二)让“家务”变“佳务” 1.转变观念,倡导潜移默化式的家务劳动教育[4] 在陈鹤琴的家务劳动教育思想中,劳动环境的营造体现了其倡导环境熏陶式的劳动教育思想,提出了“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5]因此,家长应该相信幼儿的能力,为其提供充分的做家务劳动的机会,如吃饭、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甚至清洗小件衣物和浇花。这种家务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有为幼儿营造潜移默化的劳动环境的智慧,抓住生活中适宜的教育契机;更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幼儿渴望劳动的心理,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从而激励幼儿,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和责任心。 2.积极引导,善用正向反馈手段 陈鹤琴建议在教育幼儿时始终使用鼓励的话语,他认为使用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好,积极的鼓励优于消极的刺激。幼儿喜欢成功与称赞,在家务劳动教育中同样需要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把家务劳动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是家务劳动教育的误区,长此以往,家长传递给幼儿的信号就是“做家务”等于“受惩罚”,不是一件骄傲而光荣的事情。家长要适当鼓励与正面引导幼儿,让“家务”变“佳务”并落实到幼儿的生活中。 (三)从“单向指导”走向“双向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都把自己当成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幼儿的教育仅靠教师的单向指导与输出,并不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观念,只有在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各方面配合一致,才能达到“1 + 1> 2”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讨、确定每个阶段开展家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并告诉他们如何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家长则借助网上交流平台及入园、离园时间进行反馈等。家园的双向合作才是实施家务劳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 综上,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务劳动教育在新的时代下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家务劳动教育必须立足于解决当前现实困境,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协作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共赢。 学习心得: 关于劳动教育的话题,对于孩子来说拥有很好的劳动习惯和观念非常重要。在园内我们可以将劳动教育转化成游戏形式,培养孩子劳动兴趣的同时培养劳动习惯。当然,劳动教育并不是停留在园内教育的影响之下,还应该是家园合力之下的共同产物。每个孩子能够拥有一些固定的家务劳动是很有必要的,除了是一种任务意识的培养,更是激发责任意识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