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伞都”特色幼儿生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索 ——以晋江市东石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蔡冬雅 | 出处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
学习人 | 蒋琳燕 | 学习时间 | 2024.4 |
摘抄: 三、精心设计并循序推进丰富多彩的幼儿生产劳动教育活动 (一)重视组织生产劳动教育区域活动 该园主要依托“伞艺体验馆”(内设验布区、剪裁缝制区、零件组装区、手工装饰区、LOGO设计区和售卖区等区域),引导和支持参与体验制伞全过程(图3)。此外,该园还在科学区积极引导幼儿感知布的防水特性,探索伞骨构成原理,鼓励探索伞的各个零件的组合方法;在数学区引导幼儿按照伞材的造型、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在手工区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裁剪伞布、缝合伞布、组装雨伞;在美工区引导幼儿利用伞材辅料及一些与伞有关的毛线、绳子等材料进行创意操作,并制作伞主题绘本;在表演区积极引导幼儿根据伞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环节进行情景扮演。 学习心得: 这篇文章以晋江市东石镇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如何结合当地“伞都”的特色产业,开发和利用适合幼儿的生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创新思路,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多样且富有创意。通过实地参观伞厂、邀请工匠入园讲解、让幼儿亲身体验制作伞的过程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种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远比单纯的书本知识传授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分享和互相帮助,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这一特色课程的开展也充分体现了幼儿园对于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视。将“伞都”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教育中,让幼儿在感受劳动乐趣的同时,也能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然而,在实施这样的特色课程过程中,可能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如何平衡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与效果,以及如何让课程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更加匹配等。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这一课程探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蔡冬雅老师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幼儿教育模式。它让我认识到,幼儿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的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丰富、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让我更加坚信,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