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资源>>劳作课程>>课题资源>>理论摘记>>文章内容
唐婷+东青幼儿园6月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2024年)
发布时间:2024-06-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唐婷

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学习内容

幼儿园农耕课程中的劳动教育

——以大班“一粒米的故事”主题活动为例

顾雅靖

出处

 

 

课程与活动

学习人

唐婷

学习时间

2024.6.20

学习记录:

农耕文化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应时——基于资源优势,生成劳动课程

“应时”是指人们要根据季节性特征进行劳作,农耕基本可以划分为春种、夏耕、秋收和冬享四个环节。幼儿园农耕课程的建构需要将地域性和普适性相结合,我园基于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和南通的地域特点,充分挖掘园所环境资源和本土劳动资源,利用园外自然的种植基地和园内的水稻种植区,按照水稻生长的自然节律和生长周期,围绕“一粒米的故事”,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在种植活动中亲近自然,树立劳动意识。

(二)取宜——依据幼儿特征,优化劳动课程

在农耕文化中,“取宜”即根据土地的不同状况,不同的物候条件以及农作物生产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劳作。在“一粒米的故事”主题活动中,教师需要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大班幼儿,幼儿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参与。为达到更好的课程实施效果,基于园所的环境资源和当地的劳动资源,园长、教师、幼儿、家长、专家和社区人员多次一起分析交流,反思审视,确保课程具有适宜性、科学性和教育性。

(三)守则——坚守儿童立场,深化劳动课程

“守则”是农人与自然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原则,是其生存和繁衍的基石,强调秩序、准则和规范。幼儿园开展农耕劳动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坚守儿童立场,重视立德树人,做有“根”的教育,培育有“魂”的人才。幼儿园应将农耕劳动教育活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依据儿童的兴趣与需求,不断深化课程形式,甄选最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

(四)和谐——融通多元理念,发展劳动课程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幼儿园农耕进行劳动教育需要教育者具有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带领幼儿在熟悉的乡土环境中,享受劳动乐趣,感受天地气息,在自然中经历、学习,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丰收的喜悦,从而萌发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对农耕文化中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原则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其对幼儿园依托乡土资源开展劳动课程的重要指导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感悟。

“应时” 原则方面,其与自然季节紧密相连的特性为课程赋予了鲜活生命力。正如我园结合南通地域特色,围绕水稻生长周期开展 “一粒米的故事” 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顺应自然节律的种植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时间与生命成长的关联。这不仅使幼儿树立劳动意识,更培养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如同在幼儿心中播下一颗尊重自然、遵循时序的种子,日后将生根发芽,成长为理解世界运行秩序的重要认知基石。

“取宜” 原则凸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在 “一粒米的故事” 里,从对大班幼儿能力与兴趣的精准考量,到课程内容与参与形式的审慎抉择,多方人员的协同研讨至关重要。这确保了课程贴合幼儿发展阶段,恰似为幼儿量身定制合身的知识铠甲,助力他们在学习中自信前行,有效避免因内容过难或过易而产生的畏难或倦怠情绪,保障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守则” 原则坚守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遵循。幼儿园将农耕劳动融入日常生活,从幼儿兴趣需求出发深化课程,恰似为教育注入灵魂。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简单农事准备、工具整理等,在点滴间培养其责任感与良好习惯,让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生根,塑造幼儿健全人格,为其未来发展筑牢品德根基。

“和谐” 原则倡导多元融通,为幼儿打开广阔视野。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现代教育指南相得益彰。教师以田野精神引领幼儿亲近乡土,使其在劳动体验中,情感与认知协同发展。幼儿在田间挥洒汗水时,对劳动艰辛的体悟、丰收喜悦的分享,会转化为热爱自然与劳动的深厚情感,进而珍视劳动成果,这种情感将伴随其成长,成为滋养心灵、塑造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此次学习为我园劳动课程实施指明方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对这些原则的运用,不断挖掘乡土资源潜力,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让幼儿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劳动课程中茁壮成长,收获知识、技能与品德的全面发展,为其人生奠定坚实的启蒙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东青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