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农村学校劳动课程开设实践》——胡锦清 | 出处 | 观点/理论与实践/2020.6/p136,p138 |
学习人 | 蒋琳燕 | 学习时间 | 2024.10 |
摘抄: 1.劳动课程应以育人为自标。以慈溪市乾明学校为例,学校开设了《兰润童心》《中草药种植》等校本课程。其中兰花栽培课程,建构了从育兰、赏兰、研兰再到学兰,以育兰为载体、学生为核心的完整劳动育人体系,完美地阐释了从劳动到劳动教育的理念,劳动是措施、是载体,通过劳动教育形成对劳动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弘扬劳动精神,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最后达到以劳育人的目标。 2.劳动课程应以传播文化为目标。中国入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发谊之真。学校的兰花栽培课程,从育兰、赏兰、研兰再到学兰,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功能。 3.劳动课程应以联结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为目标。每年的亲子种兰是学校特色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和孩子一起种兰,教师给家长和孩子讲解种兰流程,然后开始集体种兰,种好的兰花插上写有孩子班级姓名的标签,统一放到学校兰苑内。这样能有效地联结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和社会劳动教育。
学习心得: 通过对慈溪市乾明学校劳动课程的学习,我深受启发。其兰花栽培等校本课程构建的劳动育人体系,清晰地展现了劳动课程育人为先的本质。从育兰各环节出发,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实现劳育对德智体的全面促进,此理念对各阶段教育意义深远。 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也令我印象深刻,借兰花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象征意义,使学生在课程中浸润传统文化,强化文化底蕴与民族自豪感。 亲子种兰活动更是神来之笔,有力地将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相融合。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劳动课程在育人、文化与家校社联动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推动教育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