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乡土资源在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 出处 | 《新班主任》2024年23期 |
学习人 | 侯佳 | 学习时间 | 2024.12 |
学习摘记: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倡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乡土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一、乡土资源在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价值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它不单单是空间上的概念,更多的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名人轶事、文物古迹都是乡土资源。这些资源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日常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引导幼儿深入理解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同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劳动者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劳动教育需遵循自然规律,贴近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此外,通过乡土资源在劳动课程中的有效运用幼儿还能学习到地理、自然、经济、农业种植、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原则 兴趣原则。幼儿是课程的主体,乡土资源开发要符合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领幼儿在劳动课程中实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获”。经验原则。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根植于生活。幼儿的劳动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紧密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内容才更容易被幼儿所接纳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宝贵经验。全面性原则。乡土资源既深又厚,有时候连一棵树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乡士资源无疑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涵盖了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典故以及丰富的劳动生活经验等。幼儿园应当最大化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以此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模式。 三、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应用 (一)挖掘乡土资源,确立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在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以及学校和社会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明确课程目标。 (二)巧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发挥乡土资源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作用,园所与教师必须明确幼儿是幼儿园劳动课程学习的主体。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贴合不同幼儿的兴趣点,并巧妙设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教师应积极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乡土资源广泛涵盖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典故以及劳动生活经验等多个方面。每一种乡土资源都能够创生出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 (三)策划并实施乡土资源劳动教育活动 项目化学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亲身实践,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并获得多元化的认知经验。为此,幼儿园组织特定的乡土资源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将这些活动作为项目化学习的重要载体。 (四)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爱劳动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这些教育目标聚焦于幼儿的情感发展,而非认知领域。幼儿的情感最初来源于与家庭成员、同伴及教师的情感互动。在家庭氛围中,经过岁月沉淀的风俗习惯与饮食文化构成了幼儿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便是他们最初的情感体验。乡土资源是培育幼儿情感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田野游行、采摘果蔬、农家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魅力。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也能加深他们对集体、家乡乃至国家的情感认同。乡土资源成为幼儿情感体验的丰富源泉,让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成长,收获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滋养。 学习心得: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养成劳动习惯。将乡土资源巧妙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并贯穿于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多维度生活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自由、宽松且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中,深刻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本文旨在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引领,深入探讨乡土资源在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乡土资源被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明确了幼儿学习盐文化的劳动教育目标。 在劳动课程中,幼儿通过亲身参与,自然而然地接触工科机械、电力、自然、农业、地理、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经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学习热情,组织了一系列围绕主要内容的劳动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还能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