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路径 | 出处 | 知网 |
学习人 | 吴晶 | 学习时间 | 2023年9月 |
【摘抄】 二、基于节气规律,输出劳动技能 (一)结合农作物,把握节气特点 当幼儿初步意识到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之后,教师需要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身边的环境判断当下所处的节气。另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生活要素判断当下所处的节气。其中,在阐述生活要素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时,教师引入大量的农作物。依托荔枝、葡萄、桃子、李子等极具时节性的水果,幼儿将节气符号具化为身边常见的农作物。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要求。这时,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可以积极输出大量的种植知识。 “水稻种植最终会得到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孩子们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展开分享,如,有的幼儿表示,水稻成熟后会产出大米。“水稻是如何种植出来的?”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展示南北方水稻种植的差异。“北方水稻一年只有一次成熟期,农民伯伯会在立春播种,在寒露收获。与此同时,南方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其中,早稻的播种在清明前后进行,中稻的播种在4~5月份进行,晚稻的播种在6月份进行。”凭借具体化的时间表,幼儿可以将播种时间和节气对应起来。“哪种水稻产的大米更好吃?”结合幼儿的问题,教师从大米的特点出发详细介绍南方水稻以及北方水稻。 依托规律化的二十四节气,教师既要让幼儿感受自然变化,又要让他们意识到“种植活动与节气息息相关”。围绕形形色色的农作物,幼儿尝试着从食物的变动中感受节气变化。 (二)结合时节特点,布置劳动任务 一般来说,劳动任务大多包含以下几种:其一,查询作物的生长方式,了解作物的种植方法。其二,按照时节照顾作物,感受种植的乐趣。其三,按照时节特点完成作物种植、照顾、收获。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效用,教师通常会与家长联动并辅助幼儿完整地体验种植过程,感受种植的乐趣。从以往的教育案例来看,幼儿经常会对种植流程产生倦怠感,这时,家长适当的引导不仅能让孩子们意识到“种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能让他们感受农民伯伯的不易。 时逢谷雨,教师拟定了一场种植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幼儿首先要从青椒、西红柿等作物中任选其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基本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种植区域有限,所以,教师将幼儿划分至不同的小组并展开具体的种植。通过挖土、种植幼苗、浇水等多个环节,各小组逐步知晓“铁锹应该怎么使用?”“如何使用水桶浇水?”此外,种植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又布置了一个观察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各小组要定期照顾作物,直至农作物结果、收获。受种植知识的限制,幼儿经常会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积极与家长联动,共同解答幼儿存在的疑惑。 劳动任务的布置讲求科学性和循序渐进性。一方面,幼儿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尽可能地贴合幼儿的自然兴趣点以及实践规律。另一方面,幼儿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与家长产生联动。通过多方的监督与引导,幼儿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作物种植、照料。
【学习心得】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受益匪浅。当前,我们对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很关注,但是在开展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关注到了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以前对它们是一知半解,在班级中开展相关活动后,也略微了解了一些知识、风俗习惯。但是也是东打一枪,西打一枪,没有系统性和关联性。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二十四节气与课题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了。在文章中提到,与农作物结合。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的农作物出发,引导幼儿掌握大量的种植知识,让节气的特点更加深入人心。另外,与劳动任务结合,通过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体验种植、收获的过程,最大程度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这些都与课题的目标相契合的。 我们可以将一年四季的劳作课程更加细化为二十四节气,感受古人的一种传统时间概念,体验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