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劳动课程融入乡土资源的方法初探 | 出处 | 知网 |
学习人 | 吴晶 | 学习时间 | 2024年9月 |
【摘抄】 一、扩充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积极性 (一)结合时令节日,设计劳动课程 将劳动课程与乡土资源相结合,旨在让幼儿在充分了解、熟悉家乡的同时参与劳动。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借助对家乡的情感,产生建设家乡、参与劳动的欲望。其次,基于不同的时令节日设计形式不一、内容不一的劳动课程。一般来说,不同的时令赋予了乡土资源不同的内涵。借助不同的时令节日,幼儿既能感受自然规律,又能在具体的劳动中形成人地和谐之感。 “大家能说出这些菜的名字吗?”适逢春日,教师借助南通地区著名的野菜搭建问题情境,设计劳动任务。受知识积累的限制,幼儿并不认识多媒体上的图片究竟是何种菜。针对幼儿的认知冲突,教师结合“南通地区的野菜”展开讲解。南通野菜的名目众多,其中比较知名的便是马兰头、苜蓿头、荠菜头、香椿头、豌豆头、枸杞头、小蒜头和菊花脑,俗称“七头一脑”。“这些菜并不是人们种出来的,而是生长于山间,要想得到它们,我们要借助小铲子进行挖掘。”结合此前的铺垫,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野菜挖掘”的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的时间内挖掘野菜。其中,哪一组挖掘的野菜种类更多,哪一组获得胜利。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幼儿在竞赛的驱动下乐于了解南通野菜,进行挖掘劳动。 根据时令特点设计劳动方案讲求以地区资源为基础,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前提。虽然,自然环境的变化能够激起幼儿的探索欲、实践欲,但教师仍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考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难度适中、内容生动的劳动活动,幼儿既能收获成就感,又能初步形成劳动意识。 (二)结合乡土故事,丰富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劳动课程中,教师经常以具体的劳动技能为载体,输出大量的知识点。虽然上述教育模式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积累,但同样也会让他们丧失劳动积极性。基于乡土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乡土故事,丰富课程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故事的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乡土故事。其一,借助互联网技术,收集民俗故事。其二,积极向家长“取经”,收集更多的乡土故事,了解本地文化。 “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劳动者?他们的职业是什么?他们的职责有哪些?”在课程伊始,教师展示纪录片《奋斗的足迹》。根据纪录片的内容,幼儿既能看到南通地区的发展,又能看到南通地区的劳动者。“视频中出现了环卫工人、早餐店主、货车司机……”凭借大量的观察,幼儿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结合形形色色的分享,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南通地区有关的劳动者新闻。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幼儿不仅能意识到劳动者的不易,还能看到劳动者背后的人性之光。“大家在未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劳动者?”基于前期的铺垫,幼儿尝试着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将乡土故事融入劳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渗透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幼儿一方面加强对劳动的理解,一方面意识到劳动是光荣的。 【学习心得】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当前,乡土资源作为幼儿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感受劳动的魅力,掌握更多的劳动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幼儿的监督者,而是他们的引导者和课程设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