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资源>>劳作课程>>课题资源>>理论摘记>>文章内容
吴晶+东青幼儿园11月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2024年)
发布时间:2024-11-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晶

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学习内容

乡土资源在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出处

知网

学习人

吴晶

学习时间

202411

【摘抄】

一、乡土资源在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价值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它不单单是空间上的概念,更多的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名人轶事、文物古迹都是乡土资源。这些资源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日常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引导幼儿深入理解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同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劳动者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劳动教育需遵循自然规律,贴近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如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被誉为“首乌之乡”。幼儿在班级中开展种植家乡特色白首乌系列课程时,了解到白首乌是盐阜地区的特产,以及滨海县因临近黄河而形成了弱碱地环境,从而对白首乌生长产生影响。白首乌从野生到人工规模化种植的转变,不仅展现了农业的进步,也深切感受到家乡自然地理与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样的课程体验有助于幼儿建立起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与归属感。

此外,通过乡土资源在劳动课程中的有效运用,幼儿还能学习到地理、自然、经济、农业种植、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原则

兴趣原则。幼儿是课程的主体,乡土资源开发要符合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领幼儿在劳动课程中实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获”。滨海县靠海,大海就是滨海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幼儿都很喜欢看海,也非常喜欢在海边玩沙子。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幼儿了解滨海“滩涂文化”,了解滩涂的自然地理成因,见证了当地劳动人民治理滩涂,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正是幼儿日常生活常见物品,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滩涂文化”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深入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和种植经验,更能感受到家乡的富饶与美好。

经验原则。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根植于生活。幼儿的劳动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紧密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内容才更容易被幼儿所接纳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宝贵经验。

例如,幼儿在日常饮食中会接触到饭菜口味的咸淡,那么“咸味”是怎么来的呢?盐城自古以来便以盐业出名,教师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盐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参观海盐博物馆、亲手设计制作海盐的工具以及参与制盐等劳动实践活动,幼儿在亲身体验中不仅加深了对盐文化的理解,还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劳动生活经验,并构建了一个充满乐趣与意义的劳动生活环境。

全面性原则。乡土资源既深又厚,有时候连一棵树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乡土资源无疑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涵盖了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典故以及丰富的劳动生活经验等。幼儿园应当最大化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以此为基础,打造独具特色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模式。

【学习心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倡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和发展。乡土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东青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