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青幼儿园课题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 依托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劳动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
学习内容 | 乡土资源在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 出处 | 知网 |
学习人 | 吴晶 | 学习时间 | 2024年12月 |
【摘抄】 三、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应用 (一)挖掘乡土资源,确立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在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以及学校和社会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如“家乡的气候”“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民俗”等主题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乡土文化资源,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 例如,幼儿通过“家乡的特产”主题活动了解到,盐城因盐而兴,因盐得名。3000年前,沿海先民在这里煮海晒盐,造就了“烟火八百里,灶煎满天星”的盛景,展现了盐的风骨与品质。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当地的海盐博物馆亲身感受盐文化。博物馆中呈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煮盐、晒盐的制作过程以及制盐工具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不断迭代更新的历程,也体现了盐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参观完海盐博物馆后,教师再借助乡土资源中盐碱地的资源,组织幼儿观摩盐碱地的种植实践课程,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人民在盐碱地上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乡土资源的海盐博物馆和盐碱地都被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明确了幼儿学习盐文化的劳动教育目标。 (二)巧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发挥乡土资源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作用,园所与教师必须明确幼儿是幼儿园劳动课程学习的主体。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贴合不同幼儿的兴趣点,并巧妙设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教师应积极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乡土资源广泛涵盖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典故以及劳动生活经验等多个方面。每一种乡土资源都能够创生出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例如,参观完海盐博物馆以后,幼儿对日常炒菜中的咸味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到背后所经历的复杂工序。这一体验激发了他们对制作海盐的浓厚兴趣。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学习热情,组织了一系列围绕盐文化的劳动课程内容,如设计并制作晒盐的工具架、探索蒸煮海盐水的物理原理、体验晾晒海盐的现代机械化劳动等。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还能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策划并实施乡土资源劳动教育活动 项目化学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亲身实践,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并获得多元化的认知经验。为此,幼儿园组织特定的乡土资源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将这些活动作为项目化学习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白首乌劳动种植课程中,教师组织幼儿参观园所附近的白首乌人工种植基地,了解现代机械化的除草、洒水等工具的应用,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劳动种植的形式。这样的活动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还成功激发了他们对不同职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整个项目劳动课程中,幼儿通过亲身参与,自然而然地接触工科机械、电力、自然、农业、地理、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经验。 (四)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爱劳动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这些教育目标聚焦于幼儿的情感发展,而非认知领域。幼儿的情感最初来源于与家庭成员、同伴及教师的情感互动。在家庭氛围中,经过岁月沉淀的风俗习惯与饮食文化构成了幼儿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便是他们最初的情感体验。乡土资源是培育幼儿情感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 【学习心得】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田野游行、采摘果蔬、农家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魅力。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也能加深他们对集体、家乡乃至国家的情感认同。乡土资源成为幼儿情感体验的丰富源泉,让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成长,收获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