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资源>>手指游戏>>课题研究>>《手指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运用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论文】浅谈手指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12-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超级管理员

天宁区东青幼儿园 黄凌燕

手指游戏是我园的特色之一,手指游戏是我园的特色,而且每个小朋友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手指游戏。无论是在集体活动时还是在课间游戏时,总能在教室里听到做手指游戏的声音。

手指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游戏是幼儿世界中的一种强有力的、能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的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幼儿在游戏的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是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即动脑,手脑并用促进幼儿心智发育。众所周知手指游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游戏形式,不受时间、年龄、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老师可以根据幼儿能力选择相应的游戏内容,通过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多种感官,刺进幼儿手眼和大脑协调。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手指游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同时能强化幼儿的常规练习,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一日生活环节某些过渡环节的等待中,如在雨天的室内游戏、点心午餐前的盥洗、户外活动后、离园前等等这些时间段,我们会请小朋友上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长此以来,小朋友从不敢说、害怕说、小声说,坚持了几个月,小朋友的变化真是给了我们太多惊喜。“猫警长”“五只小鸟”“小蚂蚁”这些都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相信长期的手指游戏的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敢说、自信说、大方的性格,促进身心和谐地发展。

有位学者说过:“手是身体的大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善于利用小游戏持之以恒的去坚持,用心营造幼儿游戏的小天地,使小游戏、变成大智慧,成为幼儿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规程》中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要注重活动的过程。”因此,为幼儿选择适合的游戏形式已成为幼教工作者选择课程的方向,而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手指游戏活动正是幼儿园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幼教工作者普遍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普遍被形形色色的幼儿游戏模式所吸引,比如当前流行的结构游戏、DIY手工、区域游戏等等,有时为了突出本园课程的优势不惜花费巨资引进国外多种课程模式,而目前流行的游戏模式发展目标多是0~6岁婴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可见,国内外专家对幼儿手指的发展十分重视。而作为最原始、最简单、最直接的、最能普及的手指游戏,目前多数幼教工作者及家长则重视不够,我园根据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及实践研究,认为作为本土游戏的手指游戏有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能彰显出幼儿园课程的多种特点,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因此本课题组针对手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实践研究。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将简单、易操作且趣味性较强的手指游戏融入于日常教学及幼儿一日活动,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孩子们的手能由简单的会动,发展到会想象、会交流、会思考、会创新,从而使他们的智能、情感和习惯都得到发展。

许多幼儿教师在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手指游戏,只是手指游戏在幼儿园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把它当成一种课间的小游戏,大多数都是在吃饭前后或是放学前玩,并没有考虑到手指游戏的重要性。

据调查,80%的教师和家长认为手指游戏有以下三个优点:其一,取材方便;不受时间、条件、年龄的限制,随时可以开展,教师可根据幼儿接受能力,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手指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手部肌肉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其二,功效多元化,可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幼儿口念儿歌,手做动作,脑想故事情节,在心情愉快的手指游戏中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又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脑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其三、内容灵活多变,能整合到幼儿园多项课程中去,并适时调节课程。其四是普及度推广度高,由于手指游戏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不仅适宜幼儿园,也很适宜于家庭教育,所以在保持教育的家园一致性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

虽然手指游戏虽然内容丰富,取材方便,组织灵活,但随着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的出现,使幼儿手指游戏的空间受到不断冲击。  

为了使手指游戏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和灵活,并符合幼儿园课程的需要,我们在保持其特有的游戏风格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维度对多数手指游戏进行改编与创新:

1)从手指游戏的内容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在此,可运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把“石头、剪子、布”、“手指变变变”、“小蜜蜂”这三个游戏组合在一起,并由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拓展法是根据具体游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其游戏的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王老先生有块地”等带点传统民间色彩的手指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但由于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却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就需要将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整个游戏的内容作相应的拓展。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像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幼儿在“小白小白上楼梯”的游戏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发明出“小白上楼梯后来到不同地方”的新玩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幼儿手指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孩子们的喜欢。

2)从手指游戏与课程结合的形式上进行适宜的改编与创新。在此,可以着重从游戏的组织形式、与课程的适宜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改编与创新。比如《螃蟹歌》是一首简单而又诙谐、有趣的手指游戏。“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眨眨眼睛耸耸肩,爬呀爬呀爬过河,叽里咕噜滚下坡。”在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相结合时可反复进行游戏并重点改变第一句词,即“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只螃蟹爪16个”“三只……”以此重点强调数概念,与数学活动有机整合。而与儿歌表演活动相结合时,可重点改编“眨眨眼睛耸耸肩”这句词,第一次幼儿“眨眨眼睛耸耸肩”还可以加入“伸伸舌头晃晃头”“皱皱眉头扭扭腰”等表演词汇,幼儿即能很形象地一边说、一边表演。而与常识性的认识小动物的教育活动相结合,可很形象的把螃蟹的外形和特征创编到游戏中,即“一只螃蟹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个,两把钳子夹夹夹,横着爬呀爬过河”这样一经改编,再辅以适宜的手指游戏动作,就很受幼儿的欢迎,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诠释诗歌的内容。幼儿在念这首诗歌并学习动作时很就能很形象的感受到螃蟹的典型特征。

幼儿园活动即幼儿在园活动的总和,即包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教育活动,又包括幼儿常规活动、游戏活动等一切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各班的日常教育目标,把手指游戏分类引申和设计到各类教学活动中。课题研究组将手指游戏根据内容及表演形式可分为表演类手指游戏、语言类手指游戏、体育类手指游戏、计算类手指游戏。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日常教育目标,在课程的导入、练习等各个环节进行运用。如;常用的“手指变变变”在艺术活动中可一边游戏一边导入主题,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边说“我的手指变变变、变成蝴蝶飞飞飞”边出示“蝴蝶”随着游戏反复,各种动物形象随即出示,像这样在游戏中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作为教学手段,调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疲惫或注意力不集中时,随时组织一个趣味手指游戏会马上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新鲜感和兴奋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放松心情,重新投入到活动中来。

有时手指游戏能随时随为活动的开展做“热身”,大部分带有儿歌的手指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边说边游戏,既活动了手指,锻炼到手指的小肌肉群,又为活动的开始打下了铺垫,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类手指游戏就可以作为小班语言活动的“热身”游戏。在语言活动开始之前玩一个这样的手指游戏既可以整理幼儿秩序,使幼儿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又为以后的语言活动导出做了铺垫。

手指游戏还可以以教学资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比如与数学教学结合时,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的:“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幼儿年龄小,对数的认识、理解、记忆都很模糊等特征,我们借助手指游戏创设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学习数学。

例如,小班学习5以内的数时,我们融入手指游戏《小兔子开铺子》:小兔子开铺子,一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三双小袜子,四个小瓶子,五顶小帽子,

小兔子高高兴兴开铺子。

孩子们在小兔子开铺子的旋律和情景中,学习理解数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手指游戏,在双手的指头上分别套上写有一到五数字的指偶,然后引导幼儿伸手指念“儿歌”,使得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5以内的数字,教学目标也顺利实现了。

有些手指游戏本身附带的儿歌就是一个知识载体,通过边念儿歌边比划动作的形式,幼儿既能运动到手指还往往对儿歌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手指游戏就可以作为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的手段。比如“睡醒了”这一手指游戏它的儿歌“小个子(小拇指)睡(醒)了,二胖子(无名指)睡(醒)了,高个子(中指)睡(醒)了,你(食指)睡(醒)了,我(大拇指)睡(醒)了,大家都睡(醒)了”中就包含了5个手指的特殊和相应的手势意义:把小拇指比作“小个子”,无名指比作“二胖子”,中指被比作“高个子”是对手指特征的形象比喻,还包含了“小”、“高”等数学概念,用食指代表“你”,大拇指代表“我”则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手势的一般使用意义。可以说,手指游戏描绘展示了一种情景,使孩子们“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手指游戏成为我们学习数学活动的有效方式,它提升了孩子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智能。诸如此类的手指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既可以达到游戏放松、愉悦心灵、锻炼手指技能的目的,又符合作为知识传授手段的要求,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

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每一个都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每一个都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特征,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它通过儿童的言语和手部动作去构造一个游戏情境,特别为幼儿所喜欢。

比如:实验班中,观察到的现象,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还不大会讲普通话时,我们指导他们玩《捶一捶拍一拍》:小朋友边弯大拇指边说“小一睡”;弯食指说“小二睡”;弯中指“小三睡”;……再逐一翘起各手指“小一到,小二到,小三到,小四到,小五到……”这则手指游戏儿歌非常简单,多为反复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玩手指的过程中就学会了“一、二、三、四、五,睡,到”等的正确发音。

这些即训练了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及表演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丰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儿歌领域的知识含量,丰富了幼儿的词汇,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促使了孩子语言感受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又使幼儿园课程达到了整合化、趣味化、多元化的特点。   

幼儿一日活动不仅仅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环节,还包括盥洗、进餐、午睡等许多零散的生活习惯培养活动。常言道:“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在园的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付之于教育手段。

第一、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古人云:养习于童蒙。根据陈鹤琴先生“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培养他的习惯。”这一观点,借助手指游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如在孩子刚入园时,课题组借助于手指游戏《洗手歌》来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帮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另一首手指游戏:“小不点睡了”可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

第二、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

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有时的文明礼貌可蕴含其中,比如:手指游戏《大哥在哪里?》,“大哥在哪里?我在这!(伸出左手翘翘大拇指)我在这!(再伸出右手翘翘大拇指) 大哥,今天你好吗?(摆动其中一个拇指)很好,谢谢你!(再摆动另一个拇指)我走啦,我走啦”幼儿在学的时候很开心地运用拇指说着游戏当中的语句,而“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会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田。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这也就是课题组倡导的完善孩子的常规管理,优化孩子的一日生活。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孩子们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会被渐渐地淡忘。这时,我们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逐步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中,可以为其准备一些如“手指歌”“石头、剪子、布”等趣味的经典的手指游戏活动,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即减少幼儿消极等待又几时预防幼儿“无事可做、打闹”的现象,比如:“饭前手指游戏大串烧”,即能维持秩序,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幼儿离园前手指游戏表演”也很重要,因为这时的幼儿情绪较不稳定,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在繁忙的离园时间老师既要整理幼儿物品,打扫卫生又要保证幼儿的安全,此时,手指游戏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幼儿学会安静、有序地离开活动室,教师可灵活让幼儿自发练习各种手指游戏,并集体进行表演。

综上所述,手指游戏可以带给幼儿独特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将手指游戏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组织中,既有其可行性也有可操作性,它对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教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幼儿自身的发展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运用的游戏教育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善于挖掘身边有价值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用心营造幼儿游戏的天地,使小游戏,大智慧,成为幼儿多园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东青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