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的多样性
——之手指游戏
天宁区东青幼儿园 殳佳玲
摘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占有大部分时间,而如何让幼儿利用好这游戏时间,老师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游戏 指导
众所周知,手指游戏一直是我园的一大特色。在蒋园长的带领下,东青幼儿园的手指游戏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手指游戏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以及家长的欢迎和赞赏。不管走到哪里,手指游戏都能让你玩得很开心。那何为手指游戏?顾名思义是指幼儿运用自己的双手,伴随儿歌口令的节奏,通过语言和手指动作去积极思维,主动构建手指游戏而开展的活动。通过玩手指游戏,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手部的小肌肉群也得到了锻练,更是促进了幼儿手指关节的发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从小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度有助于其脑部的发展。
当然,手指游戏也具有它本身的特点:1.趣味性2.可操作性3.表演性4.灵活性。
在语言活动中,有些儿歌也可以配上手部动作。如:中班语言活动
《花灯谣》
好姥姥,手儿巧,
做花灯,闹元宵。
西瓜灯,小兔灯,
金鱼灯儿尾巴摇。
飞机灯,给宝宝,
火箭灯,给浩浩。
宝宝乐,浩浩笑,
一同鞠躬谢姥姥。
这首儿歌朗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很押韵,幼儿在学习的时候兴趣也很高。但如何让幼儿更快更好地记住这首儿歌,那就得老师想出好办法了。于是,我就想到了在儿歌中加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这样,幼儿学起来更有兴趣了,小手也得到了释放。
手指游戏不仅贯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手指游戏也能给幼儿带来帮助。例如:在就餐前的那一小段时间里,幼儿洗好小手,在等待的过程中,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开始东摸摸、西摸摸,这样一来,洗好的小手又被弄脏了。因此,为了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教师挑选了一些不碰到桌面的手指游戏,这样不仅能巩固之前学过的一些手指游戏,幼儿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手指游戏更是贯穿在各类民间游戏中。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民间体育游戏:
《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一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两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三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四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五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六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七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八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九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十点了!啊呜!
这个游戏每个孩子都会玩,且喜欢玩、愿意玩。相对于闪躲激烈的体育游戏,手指游戏幼儿更能玩出不同的花样来。这则手指游戏没有复杂多变的难度动作,因此,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老师借助辅助材料,如:用毛根做狼的尾巴,玩一玩手偶游戏。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玩的“画格子”游戏吗?它也可以作为手指游戏来玩哦!在我们幼儿园的一块空地上,也画上了格子。幼儿来园后,会经过它,然后总忍不住跳上一跳,再去教室,而这个手指游戏《画格子》,附:
捡颗小石子,地上画格子,
长格子,方格子,画好格子造房子,
楼上分给小格子,楼下分给小兔子。
就能更好地让幼儿了解这民间游戏的玩法。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学会了玩法,又多学会了一个手指游戏。
“躲猫猫”也就是捉迷藏游戏,相信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儿歌中青蛙宝宝和妈妈一起玩躲猫猫的情景,使幼儿想到了自己和家里人一起玩游戏的情景,这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附:
《躲猫猫》
一只小青蛙,叫了一声呱,
荷叶底下躲猫猫,不让妈妈找到他。
蛙妈妈,眼睛大,一眼看见他,
叫了一声呱,抱住她的小娃娃。
手指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简单的图谱,让幼儿看看,做做,想想,在我们幼儿园的两面墙上,张贴着许多手型图,相信孩子们只要看到了,就会照着上面的做上几个再走,这样,在无形中,就丰富了幼儿的手型。
我们还开设了多个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来玩手指游戏。如:点菜馆、手偶馆、光影馆、手套馆、方言馆等。平日里,教师会带着孩子们去玩一玩,并且探索新的玩法,在不断地探索中,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能从游戏中找到老师所无法想到的金点子。例如:
方言馆。常州方言是常州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我记忆中就有一首:《东边牛来咧》,相信老师们都记得。附:
东边牛来咧,西边马来咧,张家大姐家来咧。
带个嗲花?带个草花,牛郎踏煞老鸦。
老鸦告状,告着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
观音射箭,射着河线。河线唱歌,唱着阿哥。
阿哥吊水,吊着小猪。小猪扒灰,扒着乌龟。
乌龟放屁,弹穿河底。买块牛皮,补补河底。
河里做戏,岸上看戏。
这首常州地区广为流传、有着浓郁老常州味道、具有顶真风格的童谣。幼儿读起来总会忍不住笑上几声。方言童谣中“草花”指“虾”,“河线”指“蚯蚓”,很有地方风味。这个手指游戏是大班幼儿所要掌握的,其中有多个手型之间的转换,因此,学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在中班手指游戏中也有一首经典的常州方言童谣——《亮嫫嫫》。附:
亮嫫嫫,星星出,
婆婆烧饭公公吃,
公公吃到一粒沙,
一呛呛到喉咙哑,
呃!
那时候小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有月亮的晚上,指着“亮嫫嫫”讲关于它的故事,因此,这则手指游戏很有家的味道,那时候家人,尤其是和老一辈人在一起时更有感触。
例如:手套馆。手套馆的主要材料就是手套和棉花。将棉花塞进手套里,塞得满满的,再用皮筋圈住。这样制作好以后,幼儿就可以在上面进行创意画了,用各种颜色的纸画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起初,老师只制作了几个,后来,有了孩子们的加入,顿时,手套馆里的作品变得丰富起来了,孩子们也在其中玩得不易乐乎。
例如:光影馆。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就对自己的影子感到很好奇,有的甚至会去踩自己的影子玩。看到这一现象,教师就联想到了光影游戏。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带领幼儿在太阳底下玩,以小狗、鸽子等不同的手型,在太阳底下变一变。后来,我们又让幼儿在幕布后面,表演手指游戏,也可以是表演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样一来,难度加大了,孩子的兴趣度也提高了,玩的也就更开心了。
当然,手指游戏也可以是百变多样的。一个手指游戏,它可以幼儿一个人单独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玩,甚至是多人合作。例如大班最常用的一个手指游戏《手指爬树》,不仅是大班的幼儿,小、中班的幼儿也在玩这个手指游戏。它可以让幼儿不断地从自身和他人“爬树”的过程中,体验从头玩到脚的快乐。一开始,幼儿只想到一只手做大树,另一只手则在上面爬上爬下,后来,通过老师的引导,想到原来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当一棵大树,后来老师就说“现在,我变成了一棵超级大树,到我的身上来爬一爬吧!”有的幼儿或许不敢在老师身上爬,那就几个幼儿一起,指定好了谁当大树,谁当那个爬的人。这样一来,原本一个爬树游戏就能玩出好几种花样来,幼儿也在这其中玩得很开心。
当然,我们也不会少了给幼儿表演手指游戏的机会。在我们幼儿园中,有一个手指游戏大舞台。只要孩子们学会的手指游戏,都可以在上面进行表演。老师们也会在下面进行打分。
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子。也许,有的老师会觉得课堂上的知识也很重要,有些孩子课堂上教给他(她)的内容不能接受,但在一些游戏活动中,他(她)却能名列前茅,还能玩出自己的新花样来。所以,老师们,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课程游戏化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了。因此,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世善.灵动思维幼儿手指游戏活动设计.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