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陈研会十三五课题《手指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理 论 学 习 摘 记
资 料 来 源 | 题目 | 浅谈手指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 作者 | |
书名 | 版别 | |||
报刊名 | 期次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一、手指游戏促进幼儿手眼协调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还有大脑,手指活动与人脑的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密切关系,在做手指游戏活动时,大脑、眼、手同时协调运动。协调发展,对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功能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做手指运动能开发幼儿的大脑潜能,促进大脑与手指间的信息传递,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和手指关节的发育,促进幼儿大脑与手指神经协调发展、发散思维等作用。 二、手指游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小班幼儿因为年龄比较小,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小班幼儿年龄小,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的发育较晚较慢,手部控制能力弱,手脑的协调能力差。幼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少,语言发展差,有意识记忆未能很好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手口的协调能力也需要不断地练习,说唱式手指游戏在这个时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一些活动的过渡环节比如进行教学活动前,吃饭前的一段时间,不适合做一些比较剧烈,兴奋的活动,这时就可以玩手指游戏,既可以成功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手的肌肉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手指游戏让幼儿边说边做,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猜谜语导入新的游戏,比如:在手指游戏《大苹果》中让幼儿双手指着自己,表情夸张的说"我是一个大苹果"(双手张开表示"大") 小朋友们都爱我 (双手食指点着前面的人) 请你先去洗洗手 (双手做洗手的动作) 要是手脏 (用右手食指点着左手手掌) 别碰我! (挥动右手表示"不")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将孩子带到大苹果这个情景中来,让孩子感受大苹果的情景,同时将游戏中的儿歌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这种方法,孩子比较喜欢,对于内容比情景化的游戏很适合。这样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 |||
体 会 | 手指活动不受时间、条件、年龄的限制,随时可以开展,教师可根据幼儿接受能力,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手指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手部肌肉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 随着手指活动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幼儿时期开展手指活动对幼儿早期教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口念儿歌,手做动作,脑想故事情节,在心情愉快的手指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开展手指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脑功能,而且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
摘抄人金瑛 日期2017年2月
江苏省陈研会十三五课题《手指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理 论 学 习 摘 记
资 料 来 源 | 题目 | 浅谈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养成教育 | 作者 | |
书名 | 版别 | |||
报刊名 | 期次 | |||
文 章 要 点 摘 录 | 一、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为了让幼儿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懂得道理,明辨是非,受到熏陶、感染,养成习惯。我很重视从教育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在小班新入园的前两个月,在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之后,我们就重点开展了“讲卫生宝宝、礼貌宝宝”教育。为了纠正幼儿随地坐和爬,乱扔纸屑等不良习惯我们通过美化周围环境,做有针对性的动物墙饰,讲故事、学儿歌,增设地垫,将垃圾桶设置成金鱼嘴巴等形式,让孩子们逐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在礼貌教育方面,我们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主动引导,在孩子入园时老师主动说:“××你好!(你早、早上好!)”、离园时先对孩子说“再见!”。在日常教养活动如用餐、午睡、游戏等环节,教师都主动渗透礼貌用语,经常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很自然地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地教育氛围,在赏心悦目的教育环境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时随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从家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总会出现胆怯、哭闹等现象,有些甚至有任性、倔强的状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了解幼儿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孩子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并以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位幼儿,在幼儿心中建立信任,尽量缩短教师幼儿之间的距离。我在带小班时感觉到,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时不愿接受老师帮助,常常哭闹。遇到这些情况,我绝不吝啬自己的爱,采取对幼儿抱一抱、亲一亲,蹲下来摸摸幼儿的小脑袋、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给一个微笑等亲昵举动,让孩子感到安全与关爱。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逐渐形成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基础,幼儿便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 三、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常规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刚入园时的小朋友记不住自己喝水杯、毛巾上的标记,时常拿错,我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记忆。再如幼儿乱扔乱放玩具的问题上,我没有机械地去要求幼儿把玩具怎么怎么样放好,而是用拟人的方法和玩具对话:“某某玩具你为什么哭啦?”,“小朋友把我乱扔乱放,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听见了吗?怎样才能让玩具宝宝不哭了?”幼儿都抢着回答:“不乱扔乱放,把玩具宝宝们放回自己的盒子里”等等来引导幼儿,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地方。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养成了将玩具哪里拿哪里放,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的常规习惯。在餐后幼儿的散步中,幼儿追逐奔跑的现象,也给管理带来许多不便,于是我引导幼儿做动物模仿动作进行散步,边说边做:如小鸭子走路摇摇摇、小花猫走路静悄悄、小乌龟走路爬爬爬、小蜗牛走路弯弯腰……。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在游戏,幼儿都非常高兴地跟着老师愉快地走着。用这种方法将散步变成了游戏,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和理解,避免了孩子无序的追逐乱跑,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 | |||
体 会 |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是指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资深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在幼儿园如果孩子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此花费精力,从而影响教养质量。因此,形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
摘抄人金瑛 日期2017年2月